找到相关内容1044篇,用时14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情僧苏曼殊

    ,本报作者陈栋华、孙女士和笔者。  苏曼殊是僧人;佛教要求人摒弃情欲,认为情欲带来人的苦楚,苏曼殊则是世间少有的多情之人,“情僧”的称号,道出了基本矛盾。他佛理深湛,但一生渴望被爱而不得、嗜吃未能持素...

    梁焕松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12449506.html
  • 南北朝的佛教学派与儒家的人性论

    前面介绍的涅檗学派认为包括恶人在内的一切人皆有与佛一样的清净本性,皆可成佛。但由于被人的情欲烦恼遮蔽才使人不觉悟,流转生死,如果断除烦恼,使清净佛性显现,便可成佛。从这里面是可以看到人性论中性善论的影子...论有所谓“一心二门”的说法,谓人既有清净无染的“真如”之心,又有与情欲烦恼不分的“生灭心”。前者为体,后者是它的外相与作用,其种子具有变现世界万有现象的功能,从所含清净种子来说,它具有“觉”的意义;而...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123655022.html
  • 密教的明王

    北方不空成就佛的教令轮身。   爱染明王(梵名Raga-raja),密教本尊之一。汉译有罗誐罗阇、爱染王等名。raga一词,原义是彩色、情欲的意思。所以在密教里,此尊六臂,背光猩红色,身亦红色,三只...代表烦恼即菩提。与金刚王菩萨一体。  爱染明王象征众生的染爱情欲无非是清净体性,染净不二,而依此修习净菩提心,此即烦恼即菩提之义。  修习爱染明王之法,主要是以调伏、敬爱与祈福为主,尤以敬爱法为甚。此...

    释真圆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461257654.html
  • 郁达夫与佛教文化

    他对佛教的初略了解来自于读龚自珍的诗。他在《定禅》中写道:"拈花欲把禅心定,敢再轻狂学少年。"来自龚自珍的"我欲收狂以近禅。"   郁达夫的后期作品具有"情欲净化"。人到中年有所变化,从舒慢的人生态度....,后来情欲净化日益表现出来,对自然界的描写减弱,比较冲淡平和,由冷色调向中性色调倾斜。在对待自然与社会,山水与人情上郁达夫的表达形式上有了禅道的烙印,途径都是与世隔绝。禅的途径拉向自身,强调"但无...

    谭桂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551167081.html
  • 善缘喜结 好运巧逢——读《普门学报》随笔三则

    在于以禅定功夫开拓尘世情感的升华道路。对物欲、情欲和私欲等等基于生命潜能的创造驱力加以范导,将其引进成就无上正觉、圆满无量功德的人间正道,这才是佛教普度众生的真谛所在。  在当今的高科技社会,最大限度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欲求,已成为文明进步的有力杠杆和社会发展的加速机制。在这样的语境内,一再唠叨对物欲的无奈,对情欲的看透,以及对私欲的克伐,显然不合时宜。淤泥出莲华,烦恼证菩提。人世间的种种意欲之流...

    祁润兴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051967677.html
  • “作观”戒淫九大妙法

    老和尚曾教其在家弟子作变性观:男子见了女子,或可观想自己亦作女子;女子见了男子,或可观想自己亦作男子,以杜妄想。   第五,天欲观。娑婆世界,无一不爱色。但情欲有轻重,交爱不同形。如忉利天交合不泄精;夜摩天人抱持或牵手就完事;兜率天人不须拥抱,笑语即相通;化乐天人互相看一眼,即算做爱,笑语都免了;他化自在天人连看一眼都是多余,只闻语声或嗅到香气即完成爱事。修“天欲观”,意在反观人畜界情欲炽盛,如...

    徐足之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08143682916.html
  • 学佛-婚姻-家庭-性的误区

    ,色界、无色界及各佛国净土都没有情欲存在。有男女淫欲执着的众生,就很难脱出三界,故修行者皆希望超越情欲。 对宗教徒而言,能够为信仰而超越情欲,无疑是高尚而圣洁的。但终身不婚嫁的,仅限于出家僧尼或...断绝性欲,并对饮食亦不再执着,即吃什么都无所谓,且食量亦少于常人,而身心均健康正常。 而性欲是凡夫执着为乐的本能,处理不善,便会引起各种与性有关的罪过:如嫉妒、贪婪、淫乱、污秽、邪情,苦毒、放纵肉体情欲...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8372879673.html
  • 警世钟——益西彭措堪布开示

    冒天下之大不韪,甚至会被认为是居心不良的顽固不化者。   情爱如是被几近疯狂地美化、鼓吹,以至于到了当代社会,情爱更加弥漫开来,以往强烈的道德制约渐渐失去了控制,人们有了更大的“随意性”。由于对情欲的渲染,受其影响,人们的道德伦理观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人们的家庭观念日益淡薄。许多人奉行“男女好则聚,不好则散”的观念,想无拘无束于此情欲世界里“潇洒走一回”,这种将婚姻家庭、人间伦理道德视如儿戏,如飞禽...

    益西彭措堪布

    |警世钟|

    http://www.fjdh.cn/article/2006/04/1039002385.html
  • 彭际清与戴震的儒佛论辩

    是值得质疑的。对此,戴震的立论中,可说含有浓厚的宿命观,因此他认为性因类而有别,命因有气数之限而不可违。 又其例之二“无欲与情欲”: 彭问: 又曰:老庄尚无欲,君子尚无蔽...,欲不流于私,则仁不 溺而为慝,则义;情发而中节,则和;如是之谓天理。情欲未 动,湛然无失,是谓天性。非天性自天性,情欲情欲,天理 自天理也。足下援程子云:圣人之常情,...

    释慧严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20846848.html
  • 禅悦和禅风

    世俗,像是不再有常人那样的情欲和烦恼。   不再有情欲和烦恼,要经过一种剧烈的心理变化。变化的具体情况以及程度,很难说,或者说,会因人而异。如日本铃木大拙就以为,禅悟后可以物我合一。禅悟后真能有这样的...可爱、现在觉得孩子不可爱就是。禅悟的变化当然比常人的爱恶变化深远,那是总的,对于世俗的可欲之物,不再觉得可欲,甚至进一步,不再觉得质实的一种确信,或换个说法,是灭了情欲情欲灭的心理状态,可以称为禅境...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533953906.html